最近,一項歷時二十幾年的調查,發(fā)現了爬行動物的“活化石”鱷魚的一大秘密,究竟是什么呢?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。
梅爾(Marer)教授是猶大大學的學生,畢業(yè)后他選擇留在學校工作,成為專攻古生物研究的專家。他在這所大學里已經執(zhí)教三十多年了,在專業(yè)領域也已經很有建樹,20年前,當時梅爾教授還很年輕,猶他大學的高科技技術雖然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,但是由于歷史的局限,還是導致很多研究無法繼續(xù)。那一年,學校通過關系,從當地購得了一大批古鱷魚的化石,梅爾當時正好是這個項目的總負責人,這也是他第一個負責的項目。
梅爾利用科學儀器,首先對鱷魚化石進行了仔細的研究,他從這批化石的骨架中發(fā)現,這些鱷魚年齡都大概在二三十歲的樣子,要知道鱷魚一般最多可以活五六十歲,所以這些鱷魚都尚且處于“壯年”。此外,進一步深入研究后,他發(fā)現這些鱷魚應該是屬于獅鼻鱷,這是一種很小的鱷形類,大概生活在白堊紀晚期,顧名思義,獅鼻鱷可以直接譯為“獅子鼻的鱷魚”,它的口和鼻子很有特點。
由于當時的條件實在是有限,梅爾教授無法準確判斷出這些正值壯年的鱷魚,為何忽然就“變成”了化石,但是他猜測是突發(fā)性的自然災害所為,從某種角度來看,這種猜測是很合理的,因為除了自然因素,很難有什么力量可以同時讓許多鱷魚斃命。
梅爾教授只能忍痛割愛地將它們封存進了倉庫中,而這一封就是二十幾年,當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后,科技水平飛速發(fā)展,互聯網的大范圍覆蓋,讓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,也帶來了許多新興的技術。這天,梅爾給他的學生講課,提起了自己的心結,也就是那些封存著的鱷魚化石,正當他繪聲繪色地講解他的研究過程時,忽然,一個學生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想法。
他說:是否可以使用如今正炙手可熱的3D打印技術,還原部分鱷魚的身體結構,進而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呢?梅爾教授馬上意識到這是個很不錯的提議,于是,他馬上向學校上報了自己的申請,并且總結了充足的申請理由,在幾天之后,就得到了學校的批準,于是梅爾帶著自己的學生開始了二次研究這些史前寶藏。
經過幾周的不斷努力,一個個史前鱷魚的器官被復現了,此時梅爾教授卻對些鱷魚的牙齒,產生了濃厚的興趣,他發(fā)現這些牙齒信息量很大。要知道的是,牙齒的形態(tài)可以直接反映出生命體的食性。肉食性動物的牙齒,形狀很單一,分出來的外立面很少,輕薄尖銳,沒有皺褶,這種牙齒適合講獵物切成一塊一塊的,方便進食。
而吃素的動物的牙齒就會恰恰相反,他們的牙齒中充滿了凹陷與裂痕,以此增加表面積,制造空間來研磨粗糙的植物。而這些鱷魚的牙齒在復原后,既有很尖銳,很一致的肉食性動物特征,也有布滿凹陷和裂縫的牙齒存在。由此可見當時的鱷魚家族組成極其復雜,就算是一個物種種群,食性也可能有所不同。
吃葷的鱷魚,占據全部鱷魚化石的三分之二,而吃素的鱷魚,估計只占三分之一。讓人想不到的是,原始社會,竟然有這些讓人想不到的秘密。一件件被塵封了二十年的化石,因為3D打印技術的日益成熟,而又一次彰顯了更深層次的價值,鱷魚也有一部分吃素的。我們在贊嘆考古學家負責的研究態(tài)度的同時,也要感謝高新科技給我們的歷史的探索,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可能。